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秉鈞弟,新竹行



↑南寮海天一線夕照



暑假的復興溫泉溯源後,有些裝備還放在秉鈞老弟那,兩週前,他說找個時間上來新竹玩,順便把裝備帶給我,週六來到新竹已經中午過後了,去社窩放裝備後就到女二二樓吃午餐囉.


接近傍晚衝南寮漁港,本要去拍那有希臘風情的旅客服務中心,卻沒找到,而跑到海天一線去了...




↑準備降落桃園的飛機,也因而飛的比較低呢~~



↑像熟透了的柿子般...一看完夕陽便到新竹城隍廟吃飯,再趕回清大看雲豹之鄉歌舞劇,時間算的太剛好,剛剛好準時七點整在清大大禮堂外,和大家約的時間差一點就遲到了呢...@@



交大的泳池正在整建,所以早上到清大晨泳去,也順便去了梅園,鈞說,他高三時來清交參觀也有到梅園呢,我反倒是第一次進去...XD





↑鈞沒搭過高鐵,帶他到高鐵站晃晃,昨晚看完歌舞劇後忘了帶他來看北高鐵站夜景了...= ="↓





↑鈞的學妹-古依立,很特別的名字,還戴了副很有型的眼鏡,新竹人,剛好這週末回新竹湖口,以前唸新竹高工,但令我訝異的是,2006年交大環工所高教授和新竹高工合作綠活圖計畫時,她也有參與呢...台灣真是小小小阿...



↑老湖口天主堂內的彩繪玻璃



↑拿著古立的Canon 450D在把玩...so,這當然就是古立拿著我的Nikon D70s拍的啦...XD

2009。中秋。月



↑一號船渠景觀橋-中秋節前剛完工,連接一號船渠和鼓山渡船場的行人景觀橋





中秋節前夕剛好老姐一家人回高雄,加上中秋節後隔天是老姐生日,就提前慶生囉~~小傑的臉失焦了...QQ,沒辦法,距離太近而大光圈鏡頭景深又比較淺...= =...後面舅舅幫你補幾張好看的吧...XD

↑老姐和老爸

↓老姐和老媽





↑中秋節當晚跑去夢時代幫老爸看鞋子,結果我也敗了一雙...XD...後來還到星巴克小坐,最後才到一號船渠景觀橋做為ending~~







中秋的滿月囉...不過還沒結束,上面把外甥小傑拍失焦了,下面得補幾張...XD



↑今年三月的小傑,這時剛滿一歲一個月



今年六月來新竹找我,很會裝可愛呢↓





↑酷企鵝...
(小傑曰:我哪有裝可愛,本來就很可愛的ㄚㄚㄚ......)這可不是在生氣喔,是小傑的另個招牌動作...都沒人教他耶,竟然會裝酷企鵝表情...



瞧我可愛的模樣...哈哈~~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轉錄]人之島|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我來生一定要作一個黑孩子1



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



什麼叫做崇高、壯闊與自由。


~畫家  劉其偉



作者:郭兆偉(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是誰把這個島的彩度調高了?





第一次來到蘭嶼島,真的為了島上的自然環境而驚艷,與台灣灰撲撲的天空相比,這裡有著迥異的美麗,是誰把這個島的彩度調高了?只有這裡的山可以這麼綠,只有這裡的海可以這麼藍,連陽光下的膚色與孩子的眼睛,黑與白都顯得特別深邃明亮。走在路上遇到的老人家無不帶著敦厚的微笑,也許剛從從田裡收完芋頭地瓜,頂著簍子準備回家,或戴上水鏡呼吸管便採了足夠餵飽一家子的新鮮食材。悠閒、緩慢、樸實,是蘭嶼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孤懸在太平洋上的蘭嶼島,是達悟族的故鄉,五百多年來世居於此,當年住在巴丹島的祖先追捕飛魚而發現了蘭嶼島,從現在龍門港的沙灘上岸,並在陡峭的山崖上建立了第一個聚落,祖先初來乍到對島上的生態環境皆不熟悉,在找不到食物的情況下餓死了許多人,傳說中是飛魚中的長老──黑鰭飛魚教導他們如何在不同季節利用不同的生物,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這獨特的飛魚文化直至今日都是指導達悟族人歲時祭儀的重要依循。




從過完農曆年後沒多久的招魚祭揭開雅美曆一年的序幕,一開始只能是漁團組織的大船在晚上出海捕魚,到白天大船也可下水,最後個人的小船也能參與作業,無形中在飛魚群洄游數量較少的飛魚祭前期控制了捕撈的壓力,而夏末的飛魚終止祭之後便不可再抓飛魚,改抓跟著飛魚而來的鬼頭刀。秋天的終食祭前更要將所有的飛魚乾吃光,剩的全部要餵豬不可繼續食用,這些約定成俗的文化,確保族人每年都有足夠的食物外,更是讓海中生物可以休生養息的重要因素。也是因為如此簡單的永續概念,島上的生態環境才能維持在十分良好的狀態。









說真的,我們現在還能看到蘭嶼島上的美好,或許多虧了當年的日本政府,1896年馬關條約後日本政府直接將蘭嶼劃為人類學研究地,除了研究人員外不准外人進入,且馬上派了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等人於1897年前往調查,並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更讓蘭嶼保留著原本的生活模式與自然環境,直到1946年國民政府進駐台灣接管蘭嶼時,想必馬路上仍隨處可見石龍子爬過、山羊、野豬晃悠悠的漫步;樹上有許多攀蜥、綬帶、光澤蝸牛、蘭嶼筒、天牛;以及珠光鳳蝶滿天飛舞的景象。但始終學不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漢人政權進駐後,為了改善島民生活、為了普及國語教育、為了促進觀光發展而大肆在島上挖海沙蓋馬路、蓋國宅、挖掉珊瑚礁蓋港口、機場,國宅切斷了傳統建築與生活文化的傳承,說國語政策、強制住校與營養午餐,更讓孩童與家中長輩在語言與食物上產生莫大的分岐。而由於自然資源豐富,商人見有利可圖,也紛紛以低價雇請原住民採補珍稀野生動植物盜賣牟利,大量湧入的觀光客更不斷的消耗島上累積下的自然資本,從鸚哥魚與龍蝦的數量體長越來越小,便可輕易的證實。





這個循環仍未結束呢,這幾年島上民宿的數量日與劇增,每天晚上成群結隊的遊客騎乘機車呼嘯而過,海邊路邊的pub、咖啡座也是每年都多好幾座,由於沒有品管,極少數劣質的導遊帶頭破壞島上的生態平衡,山裡海邊滿是晃動的強光,學角鴞求偶時的叫聲以吸引個體出來繁殖;只為了給好奇的遊客觀賞拍照,強光照在綠蠵龜的身上讓遊客看得更清楚,海龜嚇到爬下海還要擋住牠因為後面有人沒看到,或是把蛋挖回家孵化讓遊客把玩,浮潛時帶到海邊還可以與龜共游增加噱頭;原本爬在地上樹上的椰子蟹只剩下爬在餐桌上的去處,因此角鴞的繁殖週期亂了、海龜沒了、椰子蟹吃光了、手指長的龍蝦也能上桌、下海打魚的族人要潛到更深的地方才有大一點的魚可以打。沒有生態背景的人也可知道,這樣的壓力之下,還有什麼健康生命能留存呢?這樣是生態旅遊還是消耗生態的旅遊?




蘭嶼有飛魚祭,也有螃蟹祭;小米豐收有慶典,大船下水、主屋落成也都有祭典,夜晚是魔鬼的世界,人類不要隨便亂跑等習俗在在彰顯達悟族是相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靈魂的族群,這也是現在工商業社會最缺乏的心靈素質。工業革命後產生的工商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細到人們的生活與土地與環境脫節,我們忘了食物與資源得來之不易,我們忘了原來我們的肉身是如此的脆弱,因此少了祈天敬地的習慣與信念,人類至上、人定勝天的結果便衍生出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








每次看到今日的達悟族人仍然在祭典中感念著賜與食物的神靈、感謝並祈求居家外出平安,想想1850年西雅圖的印第安酋長當時對白人所提出的沈痛問題至今仍全部適用2,到底這160年來人類社會在追尋些什麼呢?找尋讓人類真切的融入這地球環境何時能變成普世價值呢?希望這個循環能夠結束。




1 黑孩子指的是世居蘭嶼的達悟族人

2:「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凡是發生在地球身上的事,必將發生在地球兒女身上」,以上是美國強制收購西雅圖印地安人土地時,當地酋長發表的演說之片段,這也成為最早的自然文學代表作,後已整理出版為「西雅圖的天空」一書。



---------------------------------------------------------------------------

令人心有戚戚焉的一篇文章,2007夏末的等待飛魚蘭嶼行以後,憂心哪天蘭嶼也像綠島一樣淪陷,也憂心有哪麼一天,台灣的高山也像天使的淚滴-嘉明湖一樣淪陷; 八月的莫拉克颱風導致南橫受損嚴重,其實心中感到一絲喜樂,她,總算獲得喘息的空間,只盼望人類能更善待這大自然帶給我們珍貴的寶藏!

----------------------------------------------------------------------------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轉錄]千錯萬錯都是政府的錯?

千錯萬錯都是政府的錯?


  • 2009-10-11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決定提早退休,讓社會各界感到震撼和不捨,儘管他的長官包括交通部部長毛治國、甚至行政院長吳敦義都公開慰留,吳德榮依然表示離開的心意已定。



     吳德榮提早退休的理由主要來自於外界對氣象預報的要求和不滿,先有八八風災馬總統批評氣象局雨量預報不準,後有監察院的調查和糾正,讓這 名氣象老兵萌生退意。氣候變遷下,狂風暴雨往往會帶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人們對氣象資訊的需求愈來愈高,各國的氣象預報機構和氣象人員也都面臨到很 大的壓力。



     有人說,正因為現在民眾對氣象資訊的需求比過去更高,因此氣象預報單位一定要改變與外界溝通的方式;要把專業術語改成一般人聽得懂的口 語,否則無法把正確的訊息傳達出去,事前預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不過,事實上,目前台灣氣象預報的這個問題並不嚴重,因為台灣有多家電視台設有氣象主 播,這些氣象主播多半擁有氣象專業,有多位還是直接從氣象局轉任的,因此對於如何把專業的氣象術語「轉譯」成普通觀眾、讀者能夠了解的語言,頗能掌握。



     比較大的問題是吳德榮指出的,整個社會愈來愈嚴重的「理盲又濫情」,不講道理又情緒化;上有政客下有名嘴,習慣以負面看人看事,瀰漫著嗆聲與批評文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難免會讓有心想要做事、也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人萌生挫折,怎麼做就怎麼錯。



     社會大眾因為知識不足或者情緒容易被挑起,不知不覺變得愈來挑剔、刻薄;這是個問題,但更嚴重的是如果政府高層在動輒得咎的壓力下,也隨 著輿論起舞、跟著名嘴治國,讓公務體系無所適從、士氣低落,找不到為何而戰的動力;甚至於因為害怕被長官指責、被外界批評,有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消極 心態。老實講,馬政府現在的確要非常需要注意這種「政府慢性崩盤」的危機;台灣社會太會罵人,太愛罵人,民眾罵,名嘴罵,大官挨完罵就罵部屬,部屬罵基 層;層層罵、天天罵,罵到最後,公務員能逃的就逃,不能逃的就混,不能混的就做到流汗再被嫌到流涎。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就是總統院長整天震怒也無濟於事, 因為行政體系已經拿不出熱情和專業精神來服務社會了。



     受到政客和名嘴的長期「薰陶」,台灣的相罵文化十分盛行,一有事,先罵先贏,真理卻無法愈辯愈明,因為火光四射裡只有情緒;最糟糕的是, 很多人喜歡以罵來展現專業,好像會罵人就表示自己內行。如果高層也習慣跟著社會理盲又濫情的罵人的軌跡究責,公務人員怎麼做得下去?八八風災中被罵得頭昏 眼花的馬英九總統在芭瑪颱風來襲時,畫分首長責任區,讓人擔心的「罵人文化」後遺症果然出現,理當指揮全局的總統給自己分配了東台灣,親自跳上第一線防 災。馬總統之所以會這麼做,理由不難想像,就是怕被罵「天災來時不顧人民死活」,但是總統直接坐鎮台東一隅,防災指揮系統這樣運作,對不對呢?



     颱風等天災造成人民身家性命的重大損失當然讓人感到痛心,但每遇颱風大雨,還要勞動總統、閣揆一遍又一遍勸請民眾不要外出衝浪、戲水,聽 到總統連「請大家共體時艱」這種話都說出來時,大家心裡怎麼想呢?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固然是政府的責任,但人民難道不必為自己負責嗎?是什麼樣的社會文 化培養出有事就怪政府的人民呢?罵人達人虎視眈眈,難怪屏東縣政府會想到要不願撤離的民眾簽下切結書,這種做法固然荒謬也不具法律效力,但或許只是公務人 員所能想到的自我保護措施吧。吳德榮的提早退休,馬總統自己任命為東部防災區負責人,屏東縣政府的不撤離切結書……都讓人感到無奈,也讓人對從中央到地 方,行政團隊的士氣和智慧,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