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分享]小學生大未來-撿回來的校長獎

一個原本倒數第三名的男孩,卻在畢業時進步到校長獎;

一個被醫生判定智障的小女生,成績可以進步到前十名。

他們像是一群野孩子,但卻在接受課後照護後,有了春天。

《遠見》和伊甸基金會合作,進行全台25縣市、319鄉鎮的弱勢指標社區大調查,

結果發現,全台有50萬個弱勢家庭,

他們都分布在老化、失業率高、貧窮或原民等社區裡,

沒有青春、看不到未來,也很難翻身。



小學生大未來 撿回來的校長獎


2008-09-01【企劃製作楊瑪利、彭杏珠、王一芝、林妙玲《遠見 No.267》】



孩子的競爭力,從放學後開始

 



別讓孩子輸在下課後

 




 



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也拉大孩子放學後的生活與學習差異。全台超過16萬個弱勢小學生正瀕臨貧窮邊緣,期待政府和民間的力量,能拉他們一把。文/王一芝

 

 



貧富差距大,教養兩極化

 



富孩子放學到才藝班報到,暑假出國參加夏令營

 




 



    過完暑假就升小六的小輝,站在8月無影的日陽下,等著媽媽開車載他去學校,趕赴開學前最後一個返校日。

 



    曬得一身黑的小輝,幾天前才剛從美國坐飛機返家,在聯電擔任工程師的爸爸,原本想趁這個暑假,帶全家到瑞士旅行,結果在同事的遊說下,改變心意送小輝到洛杉磯參加暑期夏令營。

 



這並不是小輝第一次出國,可是卻是頭一遭和外國孩子一起上課,週末時還可以到迪士尼樂園和環球影城,大開眼界。

 



    戴著眼鏡的小輝,從四年級開始,就是學校管樂團的一員,成績也一直維持在班上前五名,很少讓父母擔心。

 



    放學之後,小輝不是練團,就是到才藝班報到,他上的課包括鋼琴、書法、繪畫、珠算和英文,幾乎把一星期五天排得滿滿的,通常得到9點才能回到家。 等到週末,如果學校沒有考試,爸媽總會帶著小輝和妹妹去游泳,到新竹郊外走一走,要不然,就是待在家裡翻閱整屋子的課外讀物,或坐在書桌前打電腦。

 




 



6000元老人年金養一家子,沒戶口、連念書都成問題



    場景轉到嘉義中埔鄉籐寮,距離嘉義市不到半小時車程的地方。

 



額頭有一道疤的阿仁,陪著83歲的阿嬤,坐在門前撿地瓜葉,看到《遠見》記者來訪,立刻遞上一封信。

 



    寫信的人是阿仁的姐姐,她信上寫著,「我是個沒有戶口的幽靈人口,今年考上高中,拿不出身分證明,沒辦法入學,可以幫我嗎?我想讀書。」

 



    原來阿仁的媽媽在花蓮已經結婚,育有四個孩子,後來遇上阿仁的爸爸,生下阿仁三姐弟。迷戀賭博的媽媽一走了之,爸爸長期在宜蘭打零工,祖傳的一塊沒用山坡地,讓他們無法申請低收入戶,阿仁跟姐姐只好跟著阿嬤,靠著一個月6000塊的老人年金過活。

 



    雖然仍沒有健保,但準備升小五的阿仁比姐姐幸運,一年多前入了戶籍,只不過,他的姓不是跟爸爸,而是媽媽花蓮那個沒離婚的老公。每次老師請他在補助申請單上簽名,他都會問老師,「我的姓要寫什麼?」

 



    阿仁家距離最近的中山國小,開車至少要40分鐘,所以每天早上,阿仁6點就得起床,走到山下等校車;放學之後,他也必須趕4點半的校車,否則等天色暗下來,山路就更不好走了。

 



    可是一回到家,沒有人督促阿仁寫功課,不識字的阿嬤,也沒辦法教他,放假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在家裡附近玩,所以成績始終是班上倒數,大字不認識幾個,老師對阿仁沒有太大奢求,只希望他畢業之後,不要成為文盲。

 



    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像小輝和阿仁這樣兩極的故事,普遍存在台灣每一個角落。導演林正盛還在年初拍攝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呈現富孩子和窮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差異。

 



 

 



孩子去哪裡?假日做什麼?才是競爭的開始

 

 



    自從推動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不管富孩子或窮孩子,大家上學都不成問題。但此刻兩者最大的差別,就在下課後。不僅影響這批學童的未來,也影響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去年隨機取樣全國2200個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發現富裕家庭下課後沒有人指導課業的比例只有二成二,超過五成的富孩子,放學後會學才藝,例如騎馬、打高爾夫球,甚至過半數的富孩子暑假時會出國旅遊。

 



    至於窮孩子,則超過半數家裡沒有書桌,只能在餐桌、板凳,甚至趴在地板寫完學校功課,而且近七成窮孩子放學後沒有人指導課業,有52%想上才藝班,但家裡沒錢。

 



    這些窮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只有饑餓、咆哮和四面牆壁;流落街頭,又整天無所事事。

 



    「少了很多文化刺激,世界是被限制的,這些孩子像是宅童,」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說。

 



不只學習機會很少,連飲食落差也很大。根據今年5月份兒福聯盟假日兒童飲食習慣調查發現,富有孩子放假很多去吃大餐,牛排、義大利麵、日本料理,吃得比平常好,但是窮孩子就反過來,平常還有學校的營養午餐,假日少了學校的照顧,常常只吃泡麵、餅乾、白飯配罐頭、麵包。

 




 



家庭解體,孩子像斷線風箏

 



父母功能不見,單親、隔代家庭創新高,隱藏社會未爆彈

 




 



    孩子就像風箏,當風箏線被牢牢拉住,就能夠愈飛愈高,在天空遨翔。上學時,老師就是拉住風箏的那隻手,放學後,再交棒給父母。

 



    可惜,現在的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父母狠心地鬆開手、放掉手上的線,讓無辜的孩子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下課之後,頓時失去倚靠,只能毫無目的地隨風飄盪。其實,孩子下課後沒人照顧的問題,不是現在才發生。

 



    30年前,台灣面臨經濟起飛與工業化轉型,女性紛紛投入職場,造成雙薪家庭大量增加,再加上農業解體,大家庭和社區的互助功能沒落淪喪,導致產生很多「鑰匙兒童」。 不過幸好外界誘惑仍不多,通常靠著電視或找鄰居玩耍打發時間,而且父母就業機會多,口袋麥克麥克,孩子不至於吃不飽。 但是時至今日,孩子放學後沒人照顧,已經結合失能家庭與弱勢,成為教育現場一個急待解決的新課題。 創辦博幼基金會、照顧1000多位弱勢學童的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一言道破現況,「窮的比以前多,家庭又比較破碎,弱勢兒童的課後照護需求,大得不得了。」

 



    已在兒福聯盟服務15 年的王育敏觀察,過去15年來對台灣下一代面臨最大的變化是家庭解組的速度很快,例如單親家庭已經有8%以上,再婚、重組、不完整家庭愈來愈多,離婚率在十年內提高4.21%,隔代家庭愈來愈多,已達8518戶。「父母的功能正在逐漸下降、消失,甚至父母成為兒童的加害者,兒虐案件過去每年成長一成,」王育敏指出。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過去十年,低收入增加35724戶,原住民、身心障礙人數也分別多了88080人、449728人,至於社經地位較低的外籍配偶人數,去年也達到404142人。

 



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過去五年,受扶助的戶數及兒童人數增加成長率,分別高達45.3%及36.8%。而根據兒福的調查中,目前約有1.1%的國小學童和手足同住,家中根本沒有成人。

 



    過去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倚靠,現在可不一定,已有一萬戶由兒童局列管的高風險家庭,「這些都是隱藏在社會的未爆彈,」兒童局長簡慧娟說。

 




 



孩子受害


16萬小學生像浮萍兒,易流連不良場所,甚至加入幫派、進監獄 過去十年,台灣的弱勢族群與解體家庭成長快速,最無辜的就是下一代。這一群孩子到底有多少?內政部戶政司統計,目前全台灣約有200612歲的小學學童,其中超過16萬人,因為經濟貧困或家庭失能,缺乏照顧而導致學習停滯。 不過,弱勢孩子的實際數字應該不只如此,因為接近貧窮線邊緣的「近貧」或「新貧」一族,正在增加當中。 有人稱這些沒有人管孩子是「浮萍兒」。父母沒能力供他們去安親班、學才藝,也沒空陪伴教育,學習成就和同學愈拉愈大,導致他們下課後在外遊蕩、流連不良場所,甚至加入幫派組織。 「國中生最恨補習,而國小生最恨的就是下課後沒人陪,」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翁慧圓觀察。 今年9月份,教育部社教司計畫在全台灣九個財力較差的縣市實施「夜光天使計畫」,從晚上7點到9點間提供回家後缺乏照護的國小學童一頓晚餐與伴讀,預估最多一年能補助3000個孩子。 主動提案推動夜光天使的社教司長朱楠賢感性地說,「能救一個是一個,不希望未來蓋太多監獄。」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也說,「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家門出去,從警察局回來。」

 




 



教養,才能終止貧窮的詛咒

 



當家庭失能,社區與社會、教育單位就必須搭起一座家庭與學校間的堅固堡壘


    事實上,近年來從政府到民間,已經有愈來愈多人看到弱勢孩子沒人管的嚴重性,因為不僅牽涉到下一代的素質,更攸關整個社會、甚至是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擔任多個NGO的理事,也因為關心弱勢孩子,目前身兼兒福聯盟董事長的馮燕觀察,現階段老人的福利備受重視,既有每個月的年金可領,又強調在地安養,但「兒童的情況其實也跟老人一樣,需要大家關注,只差在老人有選票,懂得為自己發聲。」

 



    世界展望會社工處處長全國城更明確指出,弱勢孩子如果沒人照顧,人格容易產生缺陷,當人格缺陷的孩子愈來愈多,真的很難想像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會如何。

 



許多人也紛紛建議,當家庭真的失能,社區與社會、教育單位就必須毫無考慮地接手這個問題。整個社會必須搭起一座家庭與學校間的堅固堡壘,「讓弱勢學童不要在下課後迷失在兩點一線間,」馮燕指出。

 



    朱楠賢坦言,過去教育部主要重視學校圍牆內的問題,但很多學童的問題,都來自不健全的家庭,「要家庭失能的孩子到學校表現好,不太可能,中輟的機率就比較高。」

 



教育單位,現在的確有必要把教育的功能延伸到圍牆以外。 「家長不行的話,老師就要扮演家長的角色,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李家同指出,如果家長本身是孩子的壞榜樣,也不關老師的事嗎?「辦教育就是要對有問題的人提供協助。」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說,最好替代家庭功能的是社區,社區工作某部分替代了過去大家族的力量,那種互相支撐的社會網絡力量,是現在核心化小家庭所不能比擬的。

 




 



課後輔導不只給孩子生活救助,

 



還要給他們技能、讓他們跟上學習,才能終止貧窮

 



    至於,要為這些弱勢孩子做什麼呢?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課後輔導是最好的選擇。

 



七年前投入部落課輔前,台灣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副主任劉邦彥曾經到南投縣仁愛鄉20個部落對長老、家長做過調查,結果19個部落都告訴他,孩子需要課後輔導。

 



    不管家扶基金會或世界展望會,都曾發生過家長小時候是受助童,10年或20年 後,又帶了兩、三個小孩回來接受金錢補助,等於是下一代仍繼承了父母的貧窮。

 



    「對弱勢孩子的幫助,不只生活救助,而是給他們技能,讓他們跟得上學習,才能終止他們下一代的貧窮詛咒,」全國城自己也曾是世展受助童,對此特別有感觸。

 



    前陣子常陪第一夫人周美青下鄉探訪原住民孩子的馮燕觀察,課輔具備了三種功能。首先,至少協助孩子把功課寫完,只要完成功課,老師不會處罰他,同學會接納他,孩子就會喜歡上學,不會中輟。再來,課輔也是補救教學最好的機會。因為是一對少教學,比較容易發現孩子沒學會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安輔孩子的情緒。也許課堂上發生重大的事件,讓孩子沒面子、生氣或被欺負,隔天就翹課不去上學了,課輔老師如果發現,就可以事先預防。

 




 



10多年來,社福機構和企業基金會默默投入課輔工作

 



    相信很多人已經發現,弱勢學童的課輔成了社福機構和企業基金會最近十年最流行的行善方式。

 



在企業界12年,又待過伊甸基金會的博幼執行長周淑禎分析,社福思惟與時代有關。

 



    窮苦的年代,就有家扶和世展做救濟工作;經濟起飛的時刻,伊甸基金會提倡身心障礙者也能被平等對待;到了現在的M型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弱勢課輔,「弱勢課輔應該還會持續很久,」周淑禎大膽地預言。

 



    有趣的是,幾乎只要一投入課輔的機構,就會不停擴點,經費一年比一年多。像是中興保全基金會,11年前,本來只在台北市大同區進行弱勢課輔,現在卻遍及宜蘭14個小學與3個國中,每年斥資2300萬。

 



    「我也希望能不要做,但看到愈來愈多孩子需要幫助,好像已經回不了頭,」中興保全老闆娘,也是基金會執行長莊素珠表示。

 




 



與其指責家長講道理,不如直接幫助孩子逆轉勝,找到春天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如果連孩子的課後生活都交給學校老師或社區,那麼,家長會不會更不負責任呢?

 



    李家同觀察,這些製造家庭失能的家長,並不會因此有責任感,反正他們本來就不管孩子了,「對那些有問題的家長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還不如直接幫助孩子最實際。」

 



    馮燕也認為,想要讓家長站起來,必須一手先幫他抱住孩子,另一手再拉他站起來,「如果你光指責家長不負責任,根本是白費唇舌,沒有懲罰到家長,反而間接懲罰到孩子。」

 



事實上,近幾年來已經在許多角落,發現許多「逆轉勝」的典範。

 



    今年國小畢業的嘉義水上鄉柳林國小王義雄,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大陸籍媽媽改嫁了,父親有輕度智障,回家總是沒有人管,三年前還在街頭跟別人打架,功課常常沒寫,班上倒數第三。經過當地闕師母的愛心與輔導,今年以校長獎畢業,簡直是「撿回來的校長獎」。

 



[分享]教育事業 by劉炯朗


教育事業       by 劉炯朗


在一個電視節目上,主持人問三位觀眾:「你認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發明是什麼?」


第一個觀眾說:「我認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發明是電視。因為電視可以讓我們看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


第二個觀眾說:「我認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發明是飛機。因為飛機可以迅速的把我們帶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第三個觀眾說:「我認為是保溫瓶。」


主持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保溫瓶是那麼了不起的發明呢?第三個觀眾接著解釋說:「你把熱的東西放進去,保溫瓶知道替你保熱,你把冷的東西放進去,保溫瓶知道替你保冷,你從來不要告訴它保熱還是保冷,它都自動會知道,那實在是了不起。」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當我們把熱的東西放在保溫瓶裡,保溫瓶不必、也不會生一把火來保熱;當我們把冷的東西放在保溫瓶裡,保溫瓶不必、也不會啟動冷凍的裝置來保冷。其實,保溫瓶提供的只是一個隔離外界溫度影響的環境,讓熱的東西保持熱,冷的東西保持冷。


有人問一個大學校長:「進了你們大學的學生,對科學有興趣和才華的,你們培養他們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對商業有興趣和才華的,你們培養他們成為大企業家;對文學有興趣和才華的,你們培養他們成為名作家。你們怎樣知道他們的興趣和才華在哪裡?你們怎樣按照他們的興趣和才華去培養他們?你們真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大學校長笑笑回答說:「學校不過是一個保溫瓶而已。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依照他的興趣,盡量發揮他的才華。所以,教育最基本的責任,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他自由成長,不受到干擾、壓抑和阻礙。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也只需要扮演一個功能良好的保溫瓶的角色。


說到這裡,大家馬上的反應是目前考試掛帥的教育制度,對一個學生學術的成長,的確沒有盡到呵護的責任,也引進了很大的干擾。考試不要考的東西,老師不教、學生不學;考試要考的東西,老師反覆的填灌,學生在課堂上、補習班裡反複的吞塞。公式、事實、數據一定強記;了解、欣賞、創作倒是大可不必。延伸而來的是刻板的課程內容,過分繁重的課業要求和極端量化的評估制度。學習的熱忱,盡被打入冷宮,很「酷」(cool)的思路和觀念,也都蒸發掉了。


目前的考試制度,只不過是過分短視和功利的價值觀的一個產品而已。只重名氣,而輕視實質;計較學位和分數,而漠視學問和能力;強求速成,而不願意深耕。讀法律和政治,是為了要當權貴;讀財經和企管,是為了要發大財;讀工程技術,是為了要過平穩安定的生活,甚至搖身成為科技新貴。當年以鍍金為風尚的時候,只要有出國的機會,讀什麼都可以;今天出國求學就像充軍到異域一樣,讀什麼都不值得。這樣一來,熾熱的心會冷卻下來,冷靜的頭腦也變得困惑和迷惘,剩下來的只是一缸半冷不熱的溫吞水了。


結合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方向,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就是一個保溫瓶,一塊清淨土,一個安樂窩;讓學生的興趣和才華,自由、自在、自然、自主地發展。但是,這個環境並不是一個枯瘠荒涼的環境,相反的,良師和益友,完善的圖書和儀器的配備,充分的參考資料和信息,都是發揮保溫功能的要素。這個環境也不是一個渾噩懶散的環境,相反的,高度的挑戰,嚴格的要求,關注和督促,信心和鼓勵,都是發揮保溫功能的要素。這個環境也不是一個跟外界絕緣的環境,相反的,跟社會的溝通結合,理想和現實的平衡,長遠的目標和立竿見影的時效的兼顧,都是發揮保溫功能的要素。


大學校長接著說:「製造一個保溫瓶,遠比製造一台電視或者一架飛機來得容易。辦教育本來就是蠻單純的一回事。」


其實除了學校之外,家庭也好,社會也好,只要他們能夠發揮保溫瓶的作用,我們的下一代就可以自由地發揮他們的興趣和才華,我們不必替他們擔心、不必替他們操心。


前面我們講到進了大學,就好像置身在一個保溫瓶裡一樣,大學為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環境,讓每一個人,包括老師、還有同學,自由地、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興趣和潛能。讓我另外打一個譬喻:您有沒有注意到在大學裡求學,跟在餐館裡用自助餐一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自助餐是一種深受顧客歡迎的用餐方式,不論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餐和宵夜,不論簡單或者豪華,不論中式、日式、美式和歐式,自助餐有幾個特色:第一、食物的種類很多,美不勝收,看到令人食指大動,垂涎欲滴;第二、價格單一固定,除了小孩外,不分男、女、高、矮、胖、瘦一視同仁;第三、相對來講自助餐的價錢是不高的,即使在五星級的飯店價錢也比單點要來得低;第四、顧名思義食物擺設在桌上,由顧客自行選擇取用,無拘無束各取所欲;第五、食物無限供應,有取之不盡,食之不竭的感覺;第六、大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不可浪費食物,有些餐館甚至宣稱以罰款來處分拿了食物卻不用完的客人。


讓我把在大學裡讀書跟在餐館用自助餐作一個比較,


第一、自助餐裡食物的種類很多,在學校裡各式各樣的課程也很多,除了主修的系所課程之外,加上    輔系、雙主修、跨院系學程以及通識教育、體育、軍訓課程,學生可以選修的課的確非常多,同時,學校裡有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光是課外活動,在每個大學裡,就會有上百個文學、音樂、戲劇、體育、宗教、服務社團,真是包羅萬象。此外,學校裡,可以交到各式各樣的朋友、老師和同學裡背景興趣和理念都大不相同的人,可以在一起學習、生活、交流。的確課程也好,課外活動也好,朋友也好,學校裡有如自助餐廳裡的食物,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第二、自助餐有單一固定的價格,學校要求每一個同學付出的代價也是一致,入學的標準、及格的標準、畢業學分的總數、必修和選修科目的限定、學費的數額都是大同小異,沒有特殊的優待,也沒有額外的要求,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價格單一固定的。


第三、相對來講,自助餐的價錢是不算很高的,就費用來講,在台灣讀大學,因為有教育部和政府其他部門的補助,學生負擔的學費只不過是學生總教育開支的一部分,和很多先進的國家比較,我們的大學的學費是相當低的,的確台灣的大學提供相當良好的教育機會,就像自助餐一樣是價美物廉的。


第四、吃自助餐的時候,每個人喜歡吃什麼就拿什麼,在學校裡,讀書也好,參加課外活動也好,交朋友也好,同學都要主動地為自己作選擇;雖然,有的時候,老師會指導和提供意見,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由同學們自動自發自己作選擇、作決定,就像吃自助餐一樣。當我們可以有很多的選擇的時候,眼花撩亂、目不暇接,怎樣作決定要靠自己的判斷力,有些人會作集中式的選擇,有些人會作分散式的選擇,每個人選擇的搭配次序也有不同,但是我們必須珍惜善用這個可以選擇的機會。


第五、吃自助餐的時候,食物是無限量地供應,在大學裡,學術上的成長,人格的培養,做人做事的磨練機會都是無限的。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句大家常講的話:「在MIT受教育,就像對著滅火的水管來喝水一樣。」意思是一個學生無法喝盡滅火水管噴出來的水,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盡量喝、可以喝到很多很多。求學如此,吃自助餐也是如此。


第六、吃自助餐的時候,不要浪費食物,在學校裡,雖然我們繳了學費,付出應付的代價,獲得很好的機會來使用豐富的資源,我們更特別珍惜這種美好的資源和機會,在課業上、品格上、心智上求進步、求成長,正如吃自助餐不要空著肚子回家,更不要糟蹋了食物。


假如我們把視野也放大一點,在社會工作,也和大學裡讀書和在餐廳裡吃自助餐一樣,每個人的機會是一樣的,是無限的,那就要靠我們自己的選擇和努力了,享受一個豐富的人生盛宴。


進大學讀書除了像置身在一個保溫瓶裡,除了像吃一頓豐富的自助餐之外;讓我作第三個評語,也好像被丟在一個沒有人的森林裡。你手上拿到的是一點食物、一個指南針,這些食物代表您在學校裡的固定資源,這種資源是金錢也好、時間也好、體力也好;這個指南針代表您在學校幫忙您尋找方向的助力,老師也好、同學也好、圖書館也好、實驗室也好。有些人被丟掉在森林裡,既不會找方向,一下子又把食物吃掉了,過得不快樂甚至是痛苦的生活;有些人很會用指南針,帶領他走遍森林裡美麗的、新奇的、好玩的地方;有些人會很有計畫地調節他的飲食,有效地使用他的資源,過得是快樂、有豐富成果的生活。讀書如此,做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要飽要溫暖,我們下周再見!


以上轉錄自: http://blog.udn.com/liucl/218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