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須知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分享]聰明人須知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水田道路-六曲窩-羅馬公路鐵馬行__一起摔車的革命情感QQ

↑ 水田道路(竹58),標示牌寫往鴛鴦谷叉路
又是武嶺鍊車團啦,今天有逼逼糖,淵暐,立為為,小泡還有我,共計五人,不過淵暐並沒有要去武嶺,是寶貝哈,原本只要去鴛鴦谷瀑布,但清大單車社的博翔建議了一條好路線,就是,水田林道-六曲窩道路-羅馬公路,是條越嶺路線,因此就決定去這囉.
實際行程:
5/25 交大(06:42)->117->竹22->123->120->進內灣續騎->水田道路(竹58)->水田林道往鴛鴦谷叉路口(不去鴛鴦谷續騎)->六曲窩至尖石水田連絡道路(越嶺)->六曲窩道路(竹29)->羅馬公路(118縣道;關西)->正義路-中正路(118)->117>交大(12:35) 總里程數約83km

↑120->水田道路(竹58)->水田林道往鴛鴦谷叉路口(不去鴛鴦谷續騎)->六曲窩至尖石水田連絡道路(越嶺,最高點海拔約760m)->六曲窩道路(竹29)->羅馬公路(118縣道;關西) PS.點圖後,進相簿再點一次放大看會比較清楚~~

↑往鴛鴦谷叉路的水田林道指示牌

↑越嶺後是一路下坡,還滿陡的...不過很歡樂,剛開始下坡在過彎處,有時會感到後輪有點側滑,因此速度已經有放慢下來,但中途有一段(約50m)的地上竟然有青苔和腐葉,騎第一個的淵暐首先摔車,逼逼糖騎第二個在轉彎處也跟著摔,立為為騎第三個沒摔,但後面一輛轎車看到前面摔車趕緊煞停,結果...小泡跟在轎車後面也開始左右滑,接近轎車屁股後停下,沒摔,我則是為避免撞上轎車,在距離轎車約10m急煞...結果就滑出去了...= =...簡直是一起摔車的革命情感...= ="...QQ...
逼逼糖和淵暐的,都是側邊有顆粒的光頭胎,小泡的是Maxxis一級防刺胎,立為為的應該也是光頭胎,但側邊沒顆粒,我的則為巧克力胎...所以,只要再慢些就不會摔車啦,啥胎都一樣...

↑遷到安全處開始檢查,暉沒大礙,他的D50似乎也沒事,他自己說是左手前臂磨擦地上,不過好像青苔頗厚,竟然沒擦傷...我則是右手肘和右前膝有輕微擦傷,相機包掛在龍頭有小磨到但D70s和18-200沒事...好險好險,不過這台跟政勳借的MTA510,"落鍊",還好調整一下就ok,可是Deore後變側摔時被磨到了= =,淵暐最慘,手肘和膝蓋有多處擦傷,他的Deore LX後變則是有點歪了(小泡曰:直接升級XTR吧...:P),不易變到最小盤,還有,他的碼表也飛出去跟他說掰掰了(碼表是後來繼續騎不久才發現不見...= =)

↑ 淵暐的Deore LX後變...
anyway...這次越嶺路還滿不錯的,只有開始走水田道路到越嶺點前比較陡些,但整體來說沒很難,不過越嶺點之後要小心,基本上若地面乾的都ok,不過中間有一小段是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處,因而有青苔,加上落葉會很滑,一定得小心阿~~幸好大家都只有小擦傷,算不幸中的大幸了~~昨天去新光國小課輔才跟逼逼糖聊到清大單車社前陣子在北橫也有一個摔車,連牙齒都摔斷一顆,還叫了救護車...嗯,下次一定要更謹慎小心...
後記:話說,這次出門前原本把眼鏡(因為戴太陽眼鏡,後來過水田林道叉口後換成一般眼鏡)和手機,放在側背的袋子,後來想想萬一摔車很有可能會壓到,所以就改放到龍頭掛著的相機包內...唉,這是莫非定律嗎...QQ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轉錄]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去大自然中苦行,可以幫助心靈成長,是成就個人。當青年失去「闖」的能力,個人與社會的競爭力也會不見。 對這個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與獨到的觀察,一九九八年,他所寫的《消失中的江城》一推出,即獲得「奇里雅馬環太平洋圖書獎」;最新旅遊文學著作《甲骨文》,也榮獲美國二○○六年「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提名。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4 期 Feb2007
作者:陳雅玲
去年十一月中旬,英國《泰晤士報》以超過十萬英鎊(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萬元)的代價,掛名贊助英國「空檔年大展」(The Gap Year Show)。
什麼是「空檔年」?它有多重要?從兩位英國王子身上,就可得知一二。
英國威廉王子在入讀大學之前的空檔年,以十個月的時間,到智利參與當地扶貧的義工服務,扛木頭、劈木柴、教英語、洗馬桶。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也曾在他的空檔年前往澳洲及非洲遊歷,期間,他在飽受愛滋病困擾的南非小國賴索托停留八週,以手提攝影機,完成一部紀錄片「被遺忘的國度」。二十歲生日當天,這部影片在英國ITV電視台播出。
傳統上,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轉大人」的階段,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Grand Tour),來完成這項成年禮。
同樣是二○○六年,八月的一個下午,梳著大辮子、身披納西族七星羊皮背飾的中國雲南省麗江市副市長楊一奔,帶著她的新書《地球一奔:一個納西女人的環球之旅》,出現在上海書展。
環球第一人潘德明 徒步、騎車,七年走過八萬公里
一九九八年,楊一奔參加了「潘德明環球足跡考察尋訪團」。二十幾位文化界人士,開著四輛車,走過八萬公里,以壯志環遊世界一周。他們住在三十噸貨車改裝的宿營車上,喝不到熱水,吃不到蔬菜,一路顛簸前行。一年半下來,倒的倒,逃的逃,只剩下兩位堅持到最後。其中之一,就是楊一奔。
近幾年,中國大陸的媒體、體育界又開始重提潘德明。《地球一奔》的出版,兩代環球壯遊再度引起矚目。因為,全世界第一位以雙腳徒步、騎車,完成環球壯舉的人,就是中國的潘德明。
一九三○年,上海青年潘德明為洗雪「東亞病夫」之恥,決心環繞地球一周。過程中,他始終隨身攜帶一本四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包括印度的甘地、泰戈爾等世界名人,都曾在其上簽名。法國總統萊伯朗(Albert Lebrun)、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接見了他,並贈金牌。七年後他剛回國,旋即爆發七七事變,這麼偉大的事蹟就此湮沒在板蕩的亂世裡。其實,青年旅行不是現代專有的活動,自古有之。當時,有一個專有名詞「壯遊」。
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畫,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這名詞源自唐朝,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經,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連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差點東遊到日本,他自傳性的「壯遊詩」就寫道:「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留下「壯遊」一詞。
「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偉大的壯遊文化,真的是了不得!」年輕時代也曾在歐洲壯遊的藝術評論家蔣勳指出,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那是真的在邊塞打獵的。「你看李白,他是吉爾吉斯人,可以跑這麼遠到大唐朝來。所以他們的詩,有一種豪邁,有一種氣度,它不是書房裡的詩。」
巧的是,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Grand Tour」,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
十六世紀末,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渡過英吉利海峽,到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這場旅行還有個很重要的吸引力——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
到了十九世紀,壯遊已經變為歐洲菁英的成年禮,針對這段壯遊時光,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The Gap Year」(空檔年)。
如今,西方壯遊風氣仍盛,但壯遊的地區已擴展到全世界。二○○四年十月,《國家地理》子刊《旅行者》(Traveler)的二十週年紀念特刊「新壯遊」(The New Grand Tour),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紀新壯遊的方式:環遊世界八十個景點。壯遊也仍是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根據英國教育暨訓練部的一份報告,英國目前有二十萬到二十五萬介於十六到二十五歲之間的年輕人,正處於空檔年當中。
報告認為:「空檔年」可增加外語能力,提升個人競爭力,包括獨立精神、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約束力、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
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的偶像切‧格瓦拉(Che Guevara),是推翻古巴親美獨裁政權的革命家。他要不是在醫學院四年級時,和一位學長騎著重機車,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穿越五個國家的萬里壯遊,日後可能只是一個歷史上沒沒無聞的小醫師。
格瓦拉父親日後出版他那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在前言寫道:「他旅行,不是為了像一般遊客那樣,尋找景色怡人的地方拍照留念,而是為了在沿路的每一個拐彎處體驗民生疾苦,並探尋這些疾苦的源頭。他的旅行是一種社會考察。」
中國最偉大史家司馬遷 二十歲遍遊九省,用腳寫《史記》
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史記》,也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司馬遷是其父太史公司馬談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父親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董仲舒為師;二十歲那年,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指導他有目的、有計畫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司馬遷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最後終於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見另文:司馬遷壯遊路線圖)。
要不是壯遊來到中國,廣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國家地理雜誌》等撰稿的Peter Hessler(何偉),可能還像大學時代一樣寫著風花雪月、童年往事。何偉從就讀牛津大學研究所開始,背著睡袋、帳棚,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他從捷克首都布拉格出發,分水陸兩路壯遊,以六個月時間從俄國經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
壯遊的價值,在於對於人的改變。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經歷壯遊而改變人生,甚至提升人類的文明。三、四百年來,西方社會的壯遊傳統,已經沉澱到社會的最底層。
中時旅遊第一個「玩家帶路」的國際專業導遊張榜奎表示,當這些原本價值觀單一的年輕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為、社會規範時,會省思:「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
何偉認為,若是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了解那塊地方的歷史、文化,那麼今天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他指出,有壯遊傳統的歐洲,比美國更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
回頭來看中國,蔣勳感慨表示,我們的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我覺得中國從鄭和以後輸掉的,就是那個走出去的精神。」
根據史書,明成祖在位時(西元一四○二至一四二四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之一。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指出,當時米倉的米,多得都發了霉;錢用不完,串錢的繩子都爛了。
然而權力鬥爭,使得明成祖長子仁宗即位後,竟以「經濟空虛」,放棄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將七次出海檔案全部燒毀,還頒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里」的敕令。
「明朝實行鎖國政策後,國勢開始往下滑,民國初年到達谷底。」徐海鵬惋惜的說,中國雖然不乏壯遊的前輩,但從此探險、壯遊的精神喪失,在一九○○年前後半個世紀國力最弱時,不僅在探險的領域缺席,還成為其他國家探險的對象。「壯遊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的開創精神。缺乏這股精神,富不過三代,國家也會改朝換代。」今天的中國,已有意重溯壯遊傳統。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國三十六位學者、媒體、企業家,花了四十天時間,駕駛越野車隊穿越亞洲八國,抵達印度的那蘭陀。這是為了慶祝「中印友好年」,重走玄奘之路的「中國精神追尋之旅」。
「中國有意識的要恢復他的生命力。」蔣勳指出,中央電視台這幾年大量報導這些活動。「最遺憾的是台灣。當年能夠突破海禁來台的,都不是等閒之輩,我們是最有壯遊背景的。」
單騎走天涯胡榮華 花三年騎過六大洲、四十國
台灣早期確有壯遊精神。台商英語不通,卻敢拎著一個小提箱,帶著樣品全世界跑商展、拜訪客戶。留學生在松山機場揮淚告別父老,非衣錦不還鄉。
一九八○年代,台灣更出現真正的壯遊風潮。一九八四年,胡榮華以三年一個月的時間,騎著他的自行車「藍駝」穿行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的六大洲、四十國,總騎程比地球赤道一周還長。「那時台灣經濟剛起飛,社會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壯志。」現在經常指導後進的胡榮華,是台灣近代壯遊第一人。
一九八六年,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舉辦「四壯士環球徒步」活動,以兩年的時間,負重徒步二十二個國家,完成環球徒步一萬五千公里的壯舉,後來出書《走出地平線》。後來,雖然還有單車環球騎士陳守忠等,但壯遊的時間和距離,都無法超越最早的胡榮華。
「救國團過去辦的活動,學生搶破頭;現在辛苦一點的像健行,名額都很難招滿,背包要用車運到下一站。」胡榮華認為,時下的年輕人確實比較嬌慣。
「我們的教育太強調『書中自有黃金屋』,不鼓勵年輕人在真實環境中超越自我。」他指出,人口結構改變也有影響。「現在每個家庭都生一、兩胎,每個都是父母的小太陽。不像以前,我們好像跟大自然生生相息。」「壯遊文化在台灣社會裡失落了。」蔣勳從儒家「父母在,不遠遊」的文化根底分析,華人的文化裡,貧窮的時候,是能夠闖的,可是一旦富有,就過度保護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闖的能力,很容易腐敗掉,我覺得我們的競爭力都會失去。」
焊接技士黃進寶 兒子休學,全家騎鐵馬露營環球
也因此,雲門舞集林懷民以自己的獎金,推動藝術人的「貧窮旅行」;創辦山河探險協會的徐海鵬,以十年時間,計畫帶領年輕人重走成吉思汗與鄭和的路上與海上絲路。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他們完成首部曲「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現在正進行他的第二部曲——使用中國木造帆船,重溯鄭和航跡。
每個人,一生中,都值得有一次壯遊,不管你有沒有錢。有錢人如全世界片酬第二高的英國影星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沒錢者如台灣電焊技術士黃進寶,都是實踐者。
二○○二年七月,黃進寶和同為焊接員的妻子楊麗君,帶著建國中學三年級的大兒子黃建家、弘道國中三年級的小兒子黃琮富,暫停工作和學業,以十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鐵馬家庭環球行」。
他們經濟不佳,但爸爸黃進寶決定效法窮和尚只靠一缽一鞋就上路的精神,不僅睡民宿、學校、帳棚,甚至在清真寺、警察局都有過夜經驗。一路上,大兒子負責英語交涉與文字記錄、小兒子負責採購補給、爸爸負責帶隊修車、媽媽負責洗衣煮飯。四人同心協力,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克服了簽證、食宿、異文化造成的誤解等問題。
一路下來,孩子得到許多寶貴的歷練,變得成熟、自信。黃建家曾在奧地利街頭表演扯鈴,賺到第一筆賣藝錢三十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元);他們在伊朗差點被假警察搶,卻也在德國帕梭市(Passau),由副市長親自解說,帶全家參觀著名建築。在許多人的關懷幫助下,這個平凡的家庭竟然真的圓夢。「星際大戰首部曲」中飾演「歐比王」的伊旺是二○○五年度全球片酬收入僅次於湯姆.克魯斯的男明星,他的片酬收入折合新台幣高達十一億八千萬元。
儘管伊旺的每一秒鐘都昂貴如黃金,但二○○四年四月,當時三十三歲的他暫別繁華,與友人騎摩托車,從倫敦出發,途經比利時、烏克蘭、俄羅斯、蒙古,並向東渡海到阿拉斯加,抵達紐約,遊歷三萬二千公里。兩人一路上歷經無數驚險,入境烏克蘭後還曾被請到黑道大哥家中作客。
這些困境讓伊旺認識自己的極限:「我懂得為每一天而活,自由得像站在路邊的那一排老鷹,我感謝這片有魚子醬、石油及黃金的大地,教會我這點。」「這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棒的一件事。」伊旺回憶。
一直歆羨十七世紀英倫人士壯遊歐洲的建築師姚仁祿,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一篇文章,引用默劇電影明星約翰.巴里摩(John Barrymore)的話:「人不會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該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去壯遊。
*如何規畫自己的壯遊
第一,鍛鍊強健的身體。這是離家最重要的本錢。以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為例,他從二十年前全球健行回國,就不間斷的保持每週運動至少兩、三次的習慣,在日記本上記錄,每年統計。去年,他的運動天數共一百一十天,達到最低標。
第三,找一條與歷史文化有關的路線,深入探訪當地文化,會更用心去壯遊,否則每天吃三餐、走路,旅程就這樣平白過去。
第二,兼顧現實與理想,將壯遊計畫分段完成。環遊世界,分二十年進行,也是一種壯遊。
第四,盡所有的可能,利用現代高科技產品。和古人相比,我們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大為退化。所以,藉由高科技產品輔助,可以掌握天氣、方位,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電話、筆記型電腦無線上網。
第五,一定要做記錄。同樣走出去,有人變旅行家,有人只是過客,差別在於有無記錄。尤其是壯遊,多半是少有人走過的路線,留下文字、圖片紀錄,可以幫助後來者。
第六,要有風險意識,但也不要太緊張。
一位背包族網友表示:「相信我……你只要解決從機場出關,一直到坐車抵達住宿點。這一段路,你就已經克服八○%以上的恐懼了。」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鹿寮坑鐵馬行<->新竹夜拍

↑鹿寮坑鐵馬行 5/18(日)
暑假要參加台大單車社一年一度的武嶺會師,得找時間練一下腳踏車,原本還有其他人但似乎大家爬不起來,最後只剩下我和逼逼糖(以前晨泳都是六點或六點半的,所以大概也只有我們倆有這能耐吧...XD),等到06:45出發囉~~
實際行程:
交大(06:45)->117->竹22->123->120->竹26->石頭公婆->台耀電子(陡上)<->竹圍伯公->竹25往關西叉口(頗陡,後來路便很小條且更陡)<->鍾家宗祠和觀海台間->竹25->(理論上會到關西接竹16,但不小心直接下到台3)台3->120->123->竹22->117>交大(13:15) 總里程數約60km左右
本以為這是頗簡單的行程可以拍拍桐花,輕鬆逸樂,結果大多在騎車,休息時也不太想拍照且桐花落得差不多了...= =...不過話說回來,休息總時間應該也有約2hr吧,或許更多也不一定...
連續一週晴朗炎熱的天候,今天也不例外,在竹22路上碰到不少車友,這一段走在鄉間小路上,一路都是綠油油的稻田,很棒呢~
鹿寮坑那有幾條都可以練上坡的,不過似乎比想像中還要陡,甚至要往觀海亭那一段,到最後只好用牽的,後來還是沒上去...
上竹25最高點後開始一路滑下坡,結果最後面有個地方應該180度左轉往竹16那邊的,就這樣被我們直接滑到台3上了,然後...我在台3的某一小段緩上坡抽筋了,而且是兩腿都抽...= =...應是在鹿寮坑那的陡上被操到了,休息約五分鐘後繼續慢慢騎,現在不敢硬撐,只要覺得開始緊繃就會放慢速度,而逼逼糖則是在117上快到公道五加油站那突然停下來休息,他說他也快要抽筋...= =...真的是太熱,我覺得都沒留甚麼汗,直接蒸發了...XD
在回程途中還發生一件冏事,我在台3的萊爾富超商買運動飲料,結帳時竟然拿i-cash卡給超商店員,她看很久後跟我說:"這是7-11才能用的,或是你有任何信用卡也能刷"...我才知道拿錯了,趕緊拿現金給她...冏
---------------------
攝影社於5/17晚上邀了一團夜拍

↑watch out!

↑平安~一盞燈都是一個祝福~

↑很有型的的model...STA是也...^^

↑這張有點可愛...XD

↑東門圓環

↑曲終人散_站前廣場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人云藝云社團聯展 5/8~5/22

↑這留言區很有感覺吧,哈,是我做的喔...:P

↑先在地上排好預計的樣式~~
原本5/5(一)就要去佈展,不過5/4下山時得知,外婆進了加護病房,雖然5/9(五)就要回高雄過母親節,但還是週一先搭高鐵回高雄探視瞭解一下情況,週二早上回新竹後才開始和nono正式的佈展.

↑為確保水平,還拉線方便對齊,原本只拉一條,調整老半天總覺得歪歪的,乾脆再多拉了兩條,但也因此弄很久...STA就說,不要太龜毛啦...= =


↑在某土木學弟和nono共三人的協力下,5/7總算全部完成~下面說明放置方式則是為了不破壞整體畫面,STA所建議的~~剛好在輸出大張時nono有先洗成小張校色,呵~ 5/8開展當天,貝貝和炫炫還有美術社也有作品的寶貝哈都有來,還幫他們小導覽了一下...^^

↑海不是藍的<->我喚山不來,我向山走去 (我和nono的作品主題)(該張台灣馬賽克是用軟體去模擬計算後,用上千張照片所排成,而圍繞著週圍的海則是用photoshop一一貼上去的~~)

↑虛實之間_雪山翠池; 最喜歡這張,因為很特別,不知道你是否看出來了嗎? 真看不出來我再跟你說...XD

↑共同作品-試過很多種排法,這是其中之一,還被陶藝社嫌...= =

↑副社長怡秀的作品

↑小玉(也有人叫小明)的作品 (流離尋岸的花-尋-Career-祭-小憩-悠然)

↑STA的作品 (中華民國在蘭嶼-沒有人在蘭嶼-這裡的空氣有點藍) ;喔對了,STA這次開展獲得另一綽號,交大ker錫杰,又稱kerker杰學長...:P

↑社長旭龍的作品 (我:「樂寞」)

↑STA和aelo的影片作品 還有更多作品請親自現場觀賞囉^^

↑人云藝云社團聯展海報
【展覽簡介】在交大眾多社團中,有五個社團深藏不露、高手雲集,校園內到處可見由他們的巧手所做出的藝術品。2008年的「人云藝云」學藝性社團聯展,將呈現這些社團用心創作的各類素材、主題的作品,讓全校師生能欣賞、體驗到他們對「繪畫」、「攝影」、「陶藝」、「POP」、「漫畫」等美術文藝的熱愛,藉著觀者的口耳相傳,讓更多人認識這些社團。
【展 期】 2008.05.08~ 05.22
【展 場】交大浩然B1藝文空間
【開放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10:00-19:00 星期六~星期日 10:00-17:00
【導賞網址】 http://gallery.nctu.edu.tw/0805_artstalk
----------------------------------------

↑5/3~4山社大隊去奇萊主,我們第一小隊於下山後在登山口的合照~

↑登頂奇萊主下山途中~~一直很喜歡藍色,因為它可以是英文中的憂鬱,也可以是海闊天空,就端看你怎樣思考~~
回交大車上才知道外婆進了加護病房,印象中2006年暑假去青島大學交流,回台灣的當天接到一樣的消息,也馬上趕回高雄;上次Qoo寄給社上一封信中,曾有感而發的說"父母在,不遠遊",嗯,只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老實聰明人<->聰明老實人
這社會上已有太多的聰明老實人,卻缺乏老實聰明人.
人家常說,處事要圓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靜默,做表面功夫,不是不能做,
但在道德良知上,寧可選擇當一隻烏鴉,說出事實真相的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