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分享]白走的路 by ycedu

「老師,如果我大學專題做的題目和研究所不一樣,這樣專題不是白做了嗎?」「我要怎樣很快的決定研究題目?」「如果我不去多試試其他領域,怎麼會知道那些領域自己喜不喜歡?可是如果我一直換領域,不是就白白浪費時間嗎?」


『學得深?還是學得廣?』向來就是一個常被討論的題目,因此很多相關問題,例如:『大學要不要分系?』『碩一是否就該找指導教授?』『大四提前做研究好不好?』,一直都是不同學者間爭議的焦點,這也難怪學生總是會有類似的疑惑。


如果唸過演算法、或者是人工智慧的人應該就知道“Depth-first? Or breadth-first?” 其實只是兩種策略,這兩種策略都各有其利弊,要選擇哪一種策略就要看當時的情況為何、以及到底要找什麼最佳解?最佳解的定義是什麼呢?在資訊科學上,要定義最佳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人生這個課題上,有沒有辦法定義最佳解?如果有,要怎樣定義自己的最佳解呢?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因為興趣會變、環境會變、未來不可預測,所以定義最佳解根本就是Mission Impossible,如果最佳解都沒有辦法定義,那哪個策略能達成最佳解就更無法預測了。我們的人生旅途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無知而暫時停止,有時我們會仰賴長輩指點迷津,這樣可能可以走在比較安全的路上;有時候我們決定要仿效海盜的冒險精神--航向未知的旅程;有時候我們決定隨波逐流,讓命運之神帶領我們前行。不管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時間流逝的速度是固定的,而且無法重來。


我一直相信: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究竟會在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是,過去所經歷的事物、所做的決策都塑造了現在的我們,而我們需憑著累積的智慧來做抉擇,這些抉擇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會在未來成為我們的經驗,然後繼續的幫助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想當老師(教授當然也不在志願中),我本來想當音樂家,所以十幾年時間我都生活在音樂裡,那時候所學、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朝音樂之路邁進。有一天我突然夢醒了,自認為當物理學家比較有可能,所以我開始鑽研物理、甚至跑到大學先修。這個夢想突然又因為大學聯考而破碎,所以我進入管理學院,開始唸起了管理、行為科學、經濟、會計等學科,我一直以為自己會運用所學去公司當管理者,鑽研了五年以後,我突然發現管人並不是我的興趣,所以跑去讀了電腦科學博士,然後又因緣際會的當了教授。


當年在申請美國博士班的時候,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怎麼一直在走遠路,如果早知道要念電腦博士,我可以早點開始學著寫程式、多花點時間在數學上,可是後來我到了美國念博士,然後憑著當年在資管所花一整個學期學的E-R Model拿到研究獎學金,接下來又發現所屬的研究中心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每一個研究都和我過去經驗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現在當教授可以做自己決定的研究題目後,我發現過去所學、所愛的事情,我通通可以應用在研究上,所以我開始做個人化搜尋引擎(運用了許多行為科學、管理學、溝通學、以及人工智慧)、互動式指揮家系統(運用了許多音樂觀念、技巧、甚至人脈)、點對點搜尋(運用網路、物理觀念、甚至經濟學),曾經以為的遠路都成為我現在的資產。


所以絕對不要擔心自己選錯領域會浪費時間、走冤枉路,因為只要很認真的走,世上沒有白走的路!



以上轉錄自: http://blog.xuite.net/ycedu/blog/9148501

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平溪菁桐老街行



菁桐站旁的祈福竹筒,滿滿都是旅人的期望與祝福...



這週日和攝影社跑去平溪菁桐,沿著鐵道平溪線,看看這個煤礦山城,老街~

這次天氣好到不行,全程都是大太陽,只有下午到平溪時下了點雷陣雨,不過還是熱爆了;

以後要找個涼爽且下著小雨的天氣,人也不太多的時候來,相信更能展現它的魅力...



小花貓好奇的看著流水,很專心呢...拍攝的同時,一轉身,我就看到史大在我後面拍了,我,也入鏡了嗎...XD





這,真的是溜滑梯嗎...@@a





平溪,總算是下了場即時雨讓我們消暑了...過橋時突然下起大雨,史大沒帶傘,為保護相機趕緊往回跑,而我們後面這群則還算是優閒的走回去,最前面撐橘傘的是立為為和LEO,藍色傘的則是立為為的同學(其實也是LEO的同學,都是光電97),沒出現在鏡頭幫我撐傘的則是資工大四的一位學弟...







和平溪老街相鄰的鐵道,也是這段平溪線中最有感覺的一條老街...

前一晚才跟老弟提起,弟弟當時還說,"沿線長得都差不多...一天看太多一樣的感覺~~會失去那種感動吧",我還說,那就讓自己放空,...

去到那還真的呢,到處都是寫老街...= =...不過整體而言還不錯啦,要更有感覺的話會是一開始所說的~涼爽且下著小雨的天氣,還有,人少的時候~






在菁桐買的紀念品,還滿不錯看的~

[分享]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by 張忠謀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他掛在新居客廳補壁。


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得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


朋友說:「怕什麼?掛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得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絕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裡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後,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


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 如果我們把幾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



 


 



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



 


 


我總是想:


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



 


 


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分享]Morris Talked about Lifetime Learning

學習生涯有如可帶走的盛宴 【張忠謀】 

 










 

 



 


 


 



兩年前我動筆寫自傳時,參考過去的資料,發現30多年前寫的博士論文,很少看得懂;再看過去的大學工程教科書,也很少看得懂。我發現,一個人在學校學的東西,大學畢業後,前5年約用得到學校學的20%,以後便絕少用得到。大文豪海明威說:

「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前後21年的學校學習生涯,算是十分適當。



學校是培養「求知心」及「學習的習慣」;再者,是培養「思考能力」。求知心及學習習慣是兩項基本,在學校裡若沒能培養前兩項,便完全是浪費時間。至於思考的能力,是內部化及整理的能力,讓你往後可做些與他人不同的事。



中國古語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並不是我認同的終生學習。因為,終生學習必需具備三項要素: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



要時時跟得上行業

================

終生學習的目標可分為短、長期,舉例來說,不論是醫生、科學家、半導體業,都要跟得上行業。我一直在半導體業,因此我的目標,便是跟上半導體業的發展。一開始我在技術的領域,就是以跟上技術為目標;後來轉往業務發展,目標就定在跟上半導體業務。



30
年前或40年前畢業的銀行家,只需面對存、放款,發行政府公債、賺差價,業務很簡單。當時,美國的銀行家每天下午3點鐘就可打高爾夫球。現的銀行受世界金融的影響,再加上Internet發展的影響更大。若不能保持跟上新的發展,職業、工作不會超過10年、15年,便已脫節;而科技、工程領域則是更快失業。



我畢業時,不認識Transistor(電晶體)這個字,當時也很少人認識。過幾年後,半導體業的人全都知道電晶體。知識很快地前進,但我一輩子跟上半導體潮流。



立短期目標先充實

================

終生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與興趣、工作職務調動結合。一個技術、或研發的人,升職為經理時,便需要涉獵財務、行銷。如果不懂,就要立個短期目標,在半年學習內相關的財務、行銷,才能在新位子上完全發揮。



我發現,法王路易14及與清朝的康熙皇帝,兩人幾乎同時,都是盛世,但都不知對方的存在,因國情不同,後來發展也不同。這引起我的興趣,因此花幾個月的時間研讀兩人的歷史。聽馬勒的音樂,對有音樂底子的人,也是花幾個月就可成為專家。若是貝多芬,就至少要花2年的時間鑽研。



我在美國住了30多年,然後回來台灣14年。回來之初,喜歡看中文報,也經常接觸中國社會,但仍不熟悉。於是立了個短期目標,要在2年內充份了解台灣的政治及經濟。後來發現,這個野心太大,便延長3年。然而,到現在還是不太了解,這項短期目標就變成了我的終生目標。



專心聽比說更重要

=================

終生學習的第二個要素是「紀律」。我認為「專心聽」要比說更重要。一個人的學習,能否達到100%的效率,與是否專心聽有關。提高聽的效率之外,還得內部消化(Internalized)。


我隨身都會攜帶一個小記事本,這是為了知己知彼,隨時注意客戶的財務報表。我並且會把重委的資料和資訊記在案頭的標準型筆記本上,一個月或二週溫習一次,我的經驗是可記下所有的重點。當我與客戶談話時,客戶往往驚訝為何我知道這麼多事,這是因為我終生學習是有紀律的。



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我年輕時每天看書4小時,現在2小時,周六、周日兩天加起來也有89個小時看書、聽音樂,所以不熱衷應酬。我每天在跑步機上跑步半小時,運動量相當打高爾夫好幾倍。



選擇交往接觸的人

================

終身學習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有計畫,否則就會事倍功半。要與誰說話,更是要有計畫,所接觸的人更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對經濟、趨勢有興趣,所交朋友就鎖定是學術界、經濟界的人,不過自己要有料,選定一些有利學習的場合。




生活習慣與接觸的人也要訂定一個方向。 每年要回學校充電即使很忙,一年也應抽出一、二個星期的時間,到學校聽課;或是聽510次的研討會,要嚴肅地做筆記,才能學到東西。學校是培養一個人的求知心、習慣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一所好學校的定義是師資好、設施好。我反而覺得這是其次;同學才是培養一個人思考、學習的最大助力。

有人450歲了,還喜歡說出自某某名校,我覺得奇怪,他們把學校的那幾年當成生命的巔峰,其實他出了校門便已開始走下坡路了。 

 



1999/11/17/經濟日報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16日晚間,應新竹西北扶輪社邀請,在新竹科系園區科技

生活館以「終身學習」為題發表演講,以上是他演講的內容摘要。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第一次現場看職棒賽︿︿

都是用手機拍的,只能勉強看看囉...@@



話說今天下午,立為為問我晚上要不要去看棒球賽,18:35在新竹體育場,La New熊 VS 兄弟象,想說也從來沒去看過現場的,所以就答應囉...





禹辰辰穿著立為為的La New熊服,其實內心還是想著他的兄弟象呀...看他一臉很悶的樣子...XD



下午還有點事,所以六點十幾分才匆匆忙忙從學校載著立為為出發,禹辰辰已經事先去佔位置了,我們坐在La New熊的內野,而禹辰辰其實是兄弟象迷,只是因為兄弟象的內野實在太多人啦,只好坐在敵方陣營裡...不過立為為是La New熊迷...XD...結果整場球賽禹辰辰都只能在心底為兄弟象加油...





禹辰辰吃雞排...我咬了一口還真的滿好吃的說...XD






很有震撼力的加油聲...







比賽終了,La New熊以0比3敗給了主場兄弟象...立為為別太難過啦...





等待人群散去的時間,大夥趴在欄杆上望著球場...



兄弟象的先發投手廖于誠主投七局,只被擊出三支安打,拿下本季第一勝及單場MVP,而這也是廖于誠加入職棒三年來的第一場勝投呢...他的第一句感言很好玩,他說:我不會哭了...